3月20日,通识教育中心人文素养教研室为专兼职教师们精心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华传统文化示范课。课程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为主题,通过理论阐释、校友案例分享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多维度展现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展现的创新活力。人文素养教研室主任姚嘉敏担任课程主讲。

理论实践并重:解码非遗文化时代价值
课程从非遗文化的宏观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与保护现状,重点剖析了非遗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当代价值。主讲人姚嘉敏强调,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态的文化资源,师生应主动承担起守正创新的使命,努力提高技艺传承能力。

华商故事:校友助力非遗焕发新生
为彰显职业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独特作用,姚嘉敏在课堂上特别分享了两位华职学子的鲜活案例:2018届校友廖志略依托化州橘红非遗技艺,打造了年产值超亿元的橘红产业链,带动家乡千余名农户增收;2023级学生陈婉欣通过新媒体传播潮汕英歌舞,其创作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破亿次,成功推动这一传统舞蹈成为青年群体的"文化新宠"。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指尖非遗:师生共剪千年文化之美
理论教学后,课堂化身为剪纸非遗工坊。姚嘉敏演示与分步指导,引领学生体验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精妙。从象征团圆的“四季团花”到承载祝福的“福字纹样”,学生沉浸其中不亦乐乎。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教学法为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示范课通过理论浸润、案例启发与实践赋能的三维设计,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教学范例,更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彰显了非遗文化的勃勃生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注入了新动能。此外,示范课是通识教育中心深化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人文教研室将紧跟通识教育中心的步伐,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持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供稿:姚嘉敏
初审:何明珠
复审:刘鹤鸣、叶晓芬
终审:杨俊萍